交际行为由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部分组成,交际礼俗包括这两种行为的规范和要求。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交际上,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中,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。
1.敬语称谓。中华民族以谦虚好学为美德,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被视为行为准则。在汉语中古有“令尊”和“家父”、“令郎”和“犬子”等敬语和谦词,在现代有‘您”和“你”的使用差别。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,在英语环境里,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、辈分多长、地位多高,You就是You,I就是I。
2.见面客套。在英国,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,而在中国,人们见面后总要问“您吃了吗?”前者可能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幻无常,而在中国则强调“民以食为天”。
3.对故乡的眷恋。中国人安土重迁,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。与此相反,在大多数情况下,美国人搬家是出于自愿。有人说美国人对故乡的怀念实际上只是对童年时光的留恋,同时,他们认为未来正在远方的广阔空间里向他们招手。
4.女士优先原则。西方人讲究“女士优先”(Ladyfirst),指男性给女性以优先权,这在国际交往场合也被视为应当遵循的原则。在中国,不是女士优先,而是需要照顾者和受尊敬者优先,如:老、弱、病、残、孕、幼优先,上级、长辈、贵宾、英雄模范等人优先。在现代国际交往中,中国人也开始逐渐习惯和遵从“女士优先”原则。
5.对握手的理解。现代国际上最通用的基本礼节形式首推握手。两人相见是否要握手,中国人通常要由上级或长者决定,西方人通常要由女士采取主动。中国人握手时身体稍微前倾,西方人则极少这样,他们认为我们谦卑,我们则觉得他们过于傲慢。英语国家的人握手后立刻松开,中国人经常先握手后相互靠近,手仍不松开,有时喜欢双手相握,对此英语国家的人觉得窘迫不堪,他们认为抓住别人的手不放与握手毫不相干。
6.交谈中的反应。中国人听别人谈话时常保持沉默,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感到不解,他们认为保持沉默是听者没有认真听或是厌倦、生气的表现。英语国家的人习惯不断做出有声反应,如美国人常用“Sure”“Yeah……”“Well……”“Hmm?”等反馈。美国人与人谈话时,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并提出各种问题,中国人却把打断别人谈话看成是极不礼貌的行为。中国人重视交谈中的沉默作用,认为停顿和沉默可以表达特殊的含义,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表示无声的抗议,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意见。
7.对待隐私问题。对于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来说,见面就问诸如年龄、收入、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等问题被认为有失礼貌。中国人见面除嘘寒问暖以外,还要相互打听对方的家庭状况和个人情况,以示关心和坦诚。
8.选择结婚日期。中国人结婚要选个“黄道吉日”,特别是要选在具有浓厚喜庆气氛的节日,以求吉祥美满;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年轻人多喜欢在6月结婚,因为据说古罗马人视朱诺为婚姻女神,而英语中的“六月(June)”与“朱诺(Juno)”发音相似,所以人们认为在6月结婚最有希望得到女神赐予的幸福和欢乐。
9.习惯性动作。叫人过来时,英语国家的人或是食指朝上向里勾,或是用手掌向上或向左朝自己方向摇动的方式招呼成年人过来,对幼儿和动物则手掌朝下向自己方向摇动。前者在中国似乎给人不正派的感觉;后者在中国则正好相反,即手心向下是招呼成年人,手心向上是招呼幼儿和动物。再如耸肩,又是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十分常见的身姿动作,表示“有什么办法呢”、“我无能为力”、“我不知道”等,但中国人没有这个动作习惯,在表示上述含义时只是摇头或摆手。
10.坐席的安排。家庭宴请座位的安排,英语国家与中国的主要区别如下:一是英语国家餐桌座位以右为上、左为下;中国餐桌座位则以面向南或面向门为上、以面北或背门为下。二是英语国家的夫妇参加家庭宴请时,男主人陪女主宾,女主人陪男主宾;中国则是把同性别的人排在同桌。总的来看,中国人认为最尊贵的座位是最显著的位置,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最尊贵的座位是离主人最近的座位。
资料来源:http://mall.cnki.net/magazine/Article/CDXB200204027.htm。